和初哥聊天之八
眼花缭乱选CD
文 · 子旋

经过三挑四选、忙七忙八,初哥们已经买下心爱的音响系统,接下来就可以选一片心仪的CD,坐在皇帝位上尽情地欣赏音乐了。

正在兴头上的你,可能接下来又会开始另一段“痛苦”之旅了——为购买满意的CD而烦恼。


先天不足后天补
为什么说买CD也会有烦恼呢?你到发烧唱片店看看吧,只要是发烧界有点口碑的名碟,除了所谓的普通版本外,架子上可能还有24K金版、HDCD版、XRCD版、SACD版、LPCD版、K2HD版等等。该买什么好呢?真是乱麻一团。要解开这团乱麻, 就要从CD的身世谈起。

首张CD的正式发布,是在1982年10月1日。吊诡的是,虽然CD一问世就把传统黑胶唱片赶下海,但其后的30年,人们主要精力却集中在如何使CD听起来更象黑胶唱片,即用现代科技来弥补CD的先天缺陷。

在一本被人称做“红皮书”的技术规范手册中,把CD的取样频率定为44.1kHz,而每个取样单位数码信号的取值范围为16bit。而这个规格正是CD天生带有音质劣化的基因。

人们改善CD音质的种种努力,归纳起来,主要在三个方面:即选用更好的材质和表层反光涂料,提升取样频率和编码技术,以及改进母盘和压碟精度。


不只是那么简单
普通CD是在塑性媒介上喷涂一层金属膜,成本是很低的。早期CD的改善主要是所谓的金碟,即在CD表层镀上一层纯金,其靓声秘诀主要是纯金够改善读碟光束的聚焦性和稳定性。后来有人发现CD表层的颜色也会影响到读碟时的光散效应,现在雨果LPCD45的表层做成蓝色,这不是随便选的颜色,而是好多次试验后发现蓝色的效果最好。

CD的也很重要,小弟去年在《国际视听器材展2008》上听过玻璃母盘CD,效果真是惊人,可惜成本太高。现在有人想到了以黑胶为材料,我买过一些这种外表黑乎乎看起来挺像黑胶的CD,据称有黑胶味,但我实际听下来感觉还是很 “干”、“涩”, 并没有传统黑胶那种松软油亮的质感。

以上只是比较表面的改进,下面要谈的是更深层的科技层面的提升。


螺丝壳里做道场
CD面市的这30年,科技进步实在太快了,192kHz/24bit数码录音已很普遍,但最终还是要灌进44.1kHz/16bit的CD里,这好比是要求法师在螺丝壳这么小的空间里做道场。好吧,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?

先说HDCD,全称是High Definition Compatible Digital,高解析兼容数码技术。这是个生不逢时的鸡肋,是美国PMI公司推出的一种编码录音新技术,在将母带上的模拟信号送入HDCD编码器时,以比44.1kHz/16bit更高的解析力编码成数据信号,以减少缺损性失真。HDCD在1992年开发,推广于在2000年,但这时人们的焦点已集中在SACD和DVD-Audio 的决斗上。更要命的是要由PMI公司独家生产的芯片来解码,这芯片必须经授权 (付费)才能使用。由于得不到日本唱片巨鳄的支持,HDCD几乎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。

HDCD虽不受青睐,但它的主要技术思想却被JVC看中,在此基础上发展成XRCD,即Extended Resolution Compact Disc(扩展解析度CD)并成功赢得广大发烧友的认同。

XRCD靓声的秘诀是JVC开发的独门暗器K2技术。K2技术是如何改善音质呢?我们晓得,数码电路是一连串的010101信号,为保证这些0和1信号的精确,必须依赖数码时基。JVC的两位名字以K字母开头的研发人员发现,普通CD、HDCD等都采用石英(crystal)做数码时钟,由于石英很不稳定,会产生数码抖摆,此乃失真和音质劣化的祸根之一。

数码信号经过K2处理的最大作用正是降低时基误差,这主要是舍弃了石英而采用昂贵稳定的铷(Ruidimu)时基。XRCD从对母版的精加工开始,在CD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了高精度的模数转换。

XRCD是第一代技术,经过双重处理就升级为XRCD24,只在位于日本横滨的JVC工厂生产。JVC对母带要求十分严格,达不到要求的不接受,宁可放弃上门生意,正是这份执著保证了XRCD24 的声誉。

SACD (Super Audio CD)的情况有些特别,它曾经被认为是CD未来的方向。如果说HDCD、XRCD还依然是在CD格式里做改进,那么SACD则明显跳脱CD格式,以高达2.8224MHz的频率对音乐进行采样 (是普通CD44.1kHz的64倍),而调制后输出的是只有1bit的信号流。这样做的好处是重播音乐时,还原波形与原先音乐的模拟波形几乎一模一样。

SACD版《霓裳曲》
从技术规格上看,SACD似乎应归类于DVD范畴。它的高频响应可以去到100kHz的超高频段,动态范围也从普通CD的97dB提升到120dB,足以重现一支古典打击乐队。

可惜的是,由于种种原因,开发SACD的Sony和Philip公司已经放弃了它。不过,SACD虽遭遗弃,但它所采用的一种新型的DSD (Direct Stream Digital,直接数字流)编码方式,却被普遍采用。所以,购买CD时如果见到封面上注明DSD字样,就知道它采用的是SACD编码处理了。DSD编码的好处是可以完整保留母带的全部信号。


母带直刻——未来的方向?
多年来的改进,使人们认识到要有好音质,除了前面所提的升频和数码编码技术外,从母带到最后CD制成品中间经过的环节越少越好。

LPCD45(超级直刻母盘)是雨果老易挑战传统黑胶唱片的野心之作。听过的人都知道,那种油汪汪的圆润光泽感,是其它CD所欠缺的,真有几分像真黑胶唱片。

这“超级直刻母盘”到底是是怎么回事?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录音室制作CD的流程:首先要制作一张压制CD的母盘CDR,然后再经过CDR-玻璃母模-金属母模-压碟-CD的过程。形象化地说,LPCD45就是省去后面几道工序,直接把CDR交给发烧友听音乐了。难怪这么靓声!

小弟收藏了多张LPCD45,值得一提的是,LPCD45带有很强烈的雨果老易个人艺术品味烙印,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。


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
曾经和谭舵主谈论过,就CD改进的技术含量来说,到目前为止以K2HD为最。K2HD是JVC继XRCD之后又一巅峰杰作,全称是“超高解析度兼容数码金碟”,承载频宽100kHz,分析度高达192kHz/24bit, 2007年才开始将此技术正式用于制碟。据FIM老总马先生说,K2HD的音质甚至好过母盘。小弟买了一张K2HD的Flanmingo,音效确实非常好。

最后不能不提的是,中国大陆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新晋唱片公司,雨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不久前他们用自己新开发的母带后期处理技术推出了一种A2HD (超级双重模拟)CD,小弟买了一张《阿爸的背影》,粗看了一下技术说明,知道它走的还是SACD的路子。实际听下来,只那份宁静和顺滑,A2HD效果绝不可以小觑。

一口气聊的够多了吧,怕是各位也看累了。总之每种新制式出现时,商家都会把旧母带从箱底翻出来重新制版。如果每出一种新版本都跟风买一张,恐怕光是装CD的柜子都得买好几个。

总结一句:CD音质完善的路,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!
>> 回顶端